黄玉峰:从“语文叛徒”到古稀创校,培养“君子人格”学校在今天行得通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趣谈汉字 黄玉峰 黄玉峰:从“语文叛徒”到古稀创校,培养“君子人格”学校在今天行得通吗?

黄玉峰:从“语文叛徒”到古稀创校,培养“君子人格”学校在今天行得通吗?

2024-07-06 04: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复旦附中执教30年,黄玉峰一直在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上构筑了深厚的根基。

我看到一个数据,说黄老师在教材之外为学生补充阅读材料,两年内印发几十万字文章。

从《论语》《大学》《庄子》《诗经》《楚辞》中的经典篇目,到西汉骈赋、唐宋散文、明清小品,再到国外蒙田、茨威格等人的文章,无所不包。

黄玉峰还为班上每个同学都办了复旦大学图书馆的阅览证,鼓励学生多读经典,而不是只钻在参考书中。他开出书单也极广泛,有通俗小说、经典小说,也有《万历十五年》《朱元璋传》《国学概论》这样的学术通著。

在这样的阅读量之上,黄玉峰在课堂内外带领学生讨论、写作,甚至走出上海做行走与研学。20世纪90年代,大语文概念还没有像今天这样普遍出现的时候,黄玉峰已经提出并践行大语文式的教育。

很多在今天看来是大势所趋的教育探索,提前十多年,乃至二十多年去做,往往就有点“另类”。

黄玉峰是有些“另类”的。

作为复旦附中特级教师、担任上海高考阅卷人,古稀之年再起征程担任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初创校长。

他早就是上海乃至中国教育界领军人物,却往往是对语文教育批评至深,最直言不讳的那个人。

他多次在文章与演讲中直陈,语文教育“丧尽天良”,为了分数,而“人”不见了,我们教育中存在“捆绑孩子的五条绳索”,分别是功利主义、专制主义、训练主义、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

1999年《中国青年报》采访黄玉峰,发表“语文教学的‘叛徒’”长篇报道。

但谈及到底什么才是“对的”语文教育,黄玉峰的建议“药方宜贩古时丹”,“读诵记背”就是古人学习的“良方妙药”。说的通俗点,就是“死记硬背”

多读,“读什么”又是问题。黄玉峰主张读经典,他提及像《水浒传》《三国演义》这样的名著,倒不一定“必读”。

这些表面看起来颇有抵牾的观点,道理是什么?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园一角

4月中,「看教育」媒体前往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以下简称“五浦汇学校”)采访黄玉峰,谈及他从教师到校长,从三尺讲台到人文建校的历程,最大的感悟就是,关于语文教育,黄玉峰的“另类”,也许正缘于他不肯将语文“归类”的态度。

语文可能是最难被“类型化”的一门学科,语文的课堂很难以一种概念、一种方法去设计;语文的文本很难以一种答案去分析,去理解;语文的表达,也就是写作,同样很难用一种模式去套用,并以一种标准去评价。

但语文学科的确有其内在规律,并且一以贯之地统摄在语文的教与学中。黄玉峰认为这种内在规律无他,就是要“回归传统,回归常识”“返朴归真”。语文如此,教育也是如此。

黄玉峰将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极精简地概括为六个字:积累、感悟、运用。而在运用之道上,黄玉峰还有六个字:做人、做事、作文。

如果真正从这两条线索去看黄玉峰关于语文教育的所有言论,就会发现矛盾之处全都冰消瓦解。

在黄玉峰的体系中,“做人”,培养君子人格是语文教育的最高目标,“做事”是在此目标下的能力培养,“作文”是“君子”目标下,做“真、善、美”的表达。

而以培养君子人格为目标,读书极重要,“死记硬背”后面的意思是,同样的辛苦,要花在值得的事情、对一生有裨益的事情上。

但也正因为此,读书就有了取舍,尤其早期阅读阶段,黄玉峰说,“小孩子要读敦厚的书”,所以有些书,才不必读。

但一定要读的书,如何不给学生造成额外的负担,这就是对教师的考验。阅读如果死抠字句,当然是难的,但是如果能把背景给学生讲通,道理给学生讲通,让学生先理解、懂得,而后博闻强记。

黄玉峰在教育中建构的“君子人格”要求,不仅是对学生的培养,也是对教师的要求,对自我的要求。

如果说现代教育从工业时代发展到今天,主流趋向是“求智”,那么黄玉峰的教育理想与坚持,一直都在“求仁”。

这个“求仁”的内核,是黄玉峰教育观中的“传统”与“常识”。当我跟他聊起国际教育越来越看重学生社会情感发展,以及IB中文中对阅读的重视时,黄玉峰的评价也是,“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回归了传统,回归了常识”。

在五浦汇学校,黄玉峰一直在探索回归常识与传统的教育,从2015年创校至今,五年来,黄玉峰投入全部的经验与热血,打造五浦汇学校以“人生教育,君子养成”为核心的独特教育模式。

在采访中,74岁的黄玉峰谈及读书、教育还是会神采飞扬,溢于言表。

“你可以期待太阳从东方升起,而风却随心所欲地从四面八方吹来。”黄玉峰说。这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名言。

理想高高悬挂,而理想主义者永远行走在路上。

以下是采访整理:

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人不见了” 捆住孩子的五条绳索

现在几乎没有哪一个校长说不要“以人为本”,没有哪一个教师说不要“以人为本”,也没有一个家长说,不要把孩子培养成人,但是,在实际又是如何呢?

当我们看新闻,悲剧似乎总是在发生。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当然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全部归咎于教育,然而教育的缺失肯定是原因之一。

我只想追问,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自由生长,是让人性升华,是要让人快乐,而我们的教育却给人带来痛苦,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出了问题?

是出了问题,教育中有5条绳索,捆绑了孩子的生命力。

第一条绳索:功利主义驱动

首先是教育目标出了问题,教育成了功利主义的工具。一切由功利主义在驱动。

教育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有一颗善良的充满爱的心,当然,还要有健康的身体。也就是要活得快乐,活得幸福,活得更有质量。

功利主义最大的危害,正是在于牺牲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以及对社会的责任与对他人的爱,专在技能上智力上进行强化训练。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爱因斯坦并不是说不要专业知识,而是说不能以此为终极目的。

第二条绳索:专制主义坐镇

以语文教育为例,用标准答案去要求孩子,就是一种专制主义。

我参加过高考命题,也担任多年的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我们中心组的五个高考阅卷组负责人总要把卷子做一遍,结果往往是二人错了,三人对了,三人错了,二人对了,几乎没有一道题大家的答案完全相同。

有一次我们的答案竟奇迹般的完全一样,但打开命题人的标准答案一看,怎么样,全错了。你想想,如果说连我们的答案都不对?那么,怎么要求学生呢?

不仅阅读题,连作文,也有统一的标准,统一答案。

有一年考试,题目是对冰心的一首小诗写评论:

“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的时候,世界就变小了” ——冰心《繁星春水》。

出题的人一定要同学们批判孤芳自赏的花。有的同学赞美孤芳自赏,说这种洁身自好的精神,总比同流合污好,却一律打不及格。

说是没有读懂原诗,照理“诗无达诂”,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为什么不能这样理解呢?何况,冰心自己怎么说你也不知道。

这就是“人”不见了的第二个原因:限制人的自由发展,限制人的个性发展,不让学习者有独立的思考。

在这样的教育下,当然也就没有学习的快乐可言。孩子们失去学习兴趣是必然的。

第三条绳索:训练主义猖獗

何为“训练主义”?即为了一个功利的目标,制定出一整套周密的训练体系。学校成了车间中的流水线,每一位不同学科的教师几乎在干同一件事——锻铸、雕凿符合“标准”的零件。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要和,就要允许不同。不同的东西在一起叫和,完全相同,一致通过,叫“同”。

马克思说,我们既然允许玫瑰花和紫罗兰发出不同的芳香,我们为什么不允许思想有不同的声音呢?

第四条绳索:科学主义横行

在教育界,几乎年年有新的举措新的理论,而且往往很多打着科学的旗号来折腾。

十八世纪有位法国哲学家叫拉·梅特里写过一本小册子《人是机器》,他这样写道:

“事实上,所有别的注释家们直到现在只是把真理愈搞愈糊涂而已。” “人们只是由于滥用名词,才自以为说了许多不同的东西,实际上他只是在说一些不同的词或不同的声音,并没有给这些词或声音任何真实的观念或区别。”

科学主义是打着科学的旗号,扼杀孩子们的灵性。在我看来,教育与其说是一门科学,不如说它是一门艺术。因为它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它是启迪人的灵性的工作。那些一刀切的所谓科学理念,往往坏了教育。我们还是归真返璞的好。

第五条绳索:技术主义助阵

提倡科学主义的结果必然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技术化、规范化,变成可批量操作的行为,凡事一刀切。什么都是量化。

上课有模式程式:复习旧课几分钟,讲解几分钟,提问几次,用多媒体要占多少比例。或是把某些教师的经验上升为普遍真理,还说是科学管理。

科学主义与技术主义实际上是同一个东西,一是形而上学的理论指导,一是形而下的机械操练,目的是一个,试图找到“举一反三”的好办法,将教学纳入“科学的轨道”“专制主义”的陷阱。

法国有位哲学家说:“你可以期待太阳从东方升起,而风却随心所欲地从四面八方吹来。”你可以大致设定一个教学目标和计划,但明天你课堂的学生会随心所欲地提出各类问题。而这些问题你无论如何也是不会全部预计到的?你怎么能科学有效?你只能依靠教学中的智慧与艺术,依靠你教师的学识,来处理这样的问题。

而技术主义最为可怕的是,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养成一种双重人格:他们知道“该”说什么和“该”做什么,来迎合技术主义课堂,但在这个过程中,道德已经丢失了。

杜威说:我们在学校里课堂上进行“关于道德的教育”,而整个社会整个成人阶层,对他们进行的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前者在后者面前一分不值。

要想解除教育中的五条绳索,就要回到常识,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学校建设,都要以培养真实的人、真善美的人为教育的目标。

回归常识的语文学习 积累-感悟-运用

以语文学习铺就的君子养成之路,究竟是怎样的一条路呢?我有“六字真言”可以总结,曰:积累—感悟—运用,顺序不可乱。

三词容融,就是语文学习,也是君子养成的不二法门。

要积累的,是大量原汁原味的经典,没有捷径,“读书破万卷”。

大量的知识、观点、情绪、语感。都是这样积累下来的。本来,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要建构学生的语文系统,这个系统分为:

汉字的认字和写字系统。汉语的听说读写系统;母语文化生成系统。

在这里读、记、背是绕不开的。只有大量的积累,积累的语言、思想、感情才会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语文月活动照片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或许还不能有太多外显的感悟表达。但切不可心急,需要摒弃“速成”的心态。

人的精神成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就像韩愈说的: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在积累阶段,占据压倒性最重要的因素其实是经典的“量”,此时量比质更重要。薄薄的一本课本,再如何精挑细选,解析得天花乱坠,也是不可能让学生达到深刻的。

我相信“观千剑而后识器”的道理,要把喋喋不休讲评分析和挖空心思揣摩题目的时间,腾出来,让学生去扩大眼界,去体验“文本”,去触摸“事实”,没有量就没有质。

没有大量的阅读,要提高语文素养,那是缘木求鱼,湖中捞月。当今语文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阅读量太少!

第二个阶段是“感悟”。

语文教学常常强调厚积薄发。但是我们常常忽略——在厚积与薄发之间,还有一个东西。厚积是输入,薄发是输出,中间是学生的心智编码,不编码是无法实现输出的。而这个编码的过程,就是学生“悟”的过程。

“悟”的前提是积累。先要有“感”才能“悟”。

所有的悟都是自悟。“悟”,从心从吾,知吾心者为“悟”。“自悟”就是产生独立的见解。“悟”,竖心旁,一个吾, “悟”就是了解自己的心,发现自己的真实感觉。

用王阳明的话来说,叫“致良知”,不但有知识的“悟”,也有自己人格方面的“悟”。这是一个成就自我的过程,借助外部智慧的启迪,更加看清自己的内心。

“悟”一定是自己的事情,老师只能起到一个辅助。

在感悟的阶段,最重要的是给予充分抒发自己观点的空间和自由。最忌借“启发”之名,行讳剥夺学生自悟机会之实。

任何人的观点终究只是他自己的观点,即使所谓“标准答案”真的是字字珠玑,精微大义,强加在学生身上,也一样是扼杀。

感悟以后,就是运用,也就是古人说的“笃行”。

校长和孩子们在一起探讨

“运用”包括:作文,做事,做人。

首先一个人有所“悟”了以后,阅读速度会更快,吸收的效果会更强,产生新想法的可能性会更大。你会很快在你的吸收过程中把更本质的东西提炼出来,产生更有价值的判断。阅读水平、汲取水平的提高,最终一定会体现在写作和表达水平的提升上。

其实写作水平的提高只是末节,“运用”的终极指向是成就自我,是人格的提升。

成就自我就是成为真正的人、成为君子。这个过程,是通过一点点的修炼逐步实现的。不可能每个人都做圣人,也不可能都做贤人,但是人人可以做君子。君子也不需要完美无瑕的,“做君子”是个不断改进、笃行修炼的历程。

校长心法

以“君子人格”为原点,打造一所面向未来的学校

从复旦附中的语文讲台到五浦汇实验学校的校长,黄玉峰“治校”的特别之处,是从“人生教育,君子品格”为起点,自上而下打造学校“理念原点-校园文化-教师发展-课程设计-家校共建”的整体系统。

◌人生教育,君子养成◌

五浦汇学校“人生教育,君子养成”的基点,基于黄玉峰多年来对教育的信念与坚持:教育最重要的是立人,而非求分。一所学校当然需要关注学生的学术成功,但脱离人格建构的教育,即使取得成功,那种成功往往也是不稳固的。

在黄玉峰的设计中,“人生教育,君子养成”有五个层面的意义:一曰终生幸福,二曰彰显个性,三曰守礼修身,四曰作育公民,五曰博雅励志,六曰智慧应试。

从内在成长到社会责任,再到学术发展,做了一体化设定。

按照黄玉峰的话说,就是“不但要了解学生的昨天,更要关心他的今天,还要为他的明天负责。”

◌君子养成大会◌

“君子养成大会”在五浦汇学校成立的第二年发起,到今年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大会每年邀请教育界专家、大学校长与学者大家,以及很多作家参与,共同探讨“君子养成”教育的内涵与延展。

这样的大会,逐渐成为学校的传统,同时在校园内,让全体师生对学校文化的理解不断加深,形成共识。对于教师而言,这是开阔视野、持续学习的平台,很多触动与启发,可能就是融入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创新之源。

2020年,五浦汇学校将召开第五届君子养成大会,主题为“校长治校与君子养成”,会议将探寻校长在君子养成教育中的应该做些什么。

◌五教一体◌

“五教”则是更直接体现在课程与课外活动中,分别是诗教、乐教、礼教、科教与家教。

诗教分学科诗教与行走诗教,实际是将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更多引入到学科学习、校内诗歌节活动,以及校外研学活动中。

学生古装课本剧

诗歌学习一般会被理解为“语文”学科中的一部分,但在五浦汇,不仅语文课可以引入诗歌,数理化学科也可以引入诗歌,诗歌被拓宽为一种审美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创作诗歌的习惯蔚然成风。

数学老师在上到一元一次方程时,引入课堂的诗

在“石钟山”研学过程中,李昕晔同学怀疑苏东坡的判断,作《鹧鸪天·石钟山》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五浦汇的诗教,不只是教会同学们写诗,更是让学生学会用诗作为观察世界的方式,感知美丽的方式。

乐教在五浦汇学校取其多音的双关,即是快乐的教育,也是音乐的、艺术的教育。实际上涵盖了美育相关的一切课程与活动,比如书法、绘画、舞蹈、戏剧,包括游戏,大家喝茶、交流等等。

夏曦合唱团演出

五浦汇学校每个班级每个星期要演一台戏,这就是通过戏剧来发现教育的价值,通过寓教于乐的这种角度来做。

礼教并不是用规则来要求学生,而是通过礼仪教育,让孩子知道什么是优雅的言行举止,什么是君子人格的外化。

预备年纪小红领巾换大红领巾仪式

黄玉峰说,这礼仪教育有点像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所说的“晓夕温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这样的教育对人的影响是“铭肌镂骨”的,也是一种对君子人格的塑造。

五浦汇的科教特色是把科学当人文来教,把人文当科学来研究。

据两个例子来说五浦汇的科教。一是学校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的“格园”,按照《诗经》的出处,种满了奇花异草,力图将生物学与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典故相结合,打造不一样的科学课程。

格园中的选修课

另一个例子是,在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第十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上,金烨承、郭彦钦、张乐宸三名同学的作品《荷叶濯清水而不湿的秘密》从全国4647余项申报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一等奖。

这件作品的起源,是学生在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时,提出的一个疑问:“荷叶为什么可以出淤泥而不染呢?”由此引发他们开展科学探究和学习,认识到荷叶具有“自我清洁功能”的原因,是荷叶表面存在的微纳米尺度的粗糙结构和疏水性的蜡质材料共同作用,产生了超疏水的效果,使得水在荷叶表面能够形成水珠而自由滚动。水滴在滚动中带走灰尘,滚出叶面,也就产生了自我清洁的效果。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通力协作下,拍出了一段效果震撼的视频,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好评。

家教则是一种家校共建模式的创新。学校办了一所“父范学堂”,黄玉峰亲自任“堂长,”并做第一讲“爱子为之计深远”,复旦大学哲学系王雷泉教授也来和当今父母分享《了凡四训》,分享生命与生命的哲学关系。

复旦五浦汇父范学堂现场

与一般意义上的家长学校不同,“父范学校”,定期对家长开展岗位培训。“父范学堂”的成立旨在提升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创造学校与家长沟通的平台,这也是学校重要工作之一。学校还有“家校协力会”校长茶座,校长信箱,让家长积极参与学校建设。

采访:吴慧雯 李燕妮

撰文:吴慧雯

编辑&运营:李燕妮

摄影:李燕妮

图片提供: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

视觉:未马视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